砥砺奋进 追赶跨越

  ——大英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点击

  访谈:加快建设“两地一心”

  争当新勇士

  开启大英跨越发展新篇章

  ——访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

  记者:请问蒋书记未来五年大英全县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蒋喻新: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基础上,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了“产业为魂、文旅为媒、效益为重、民生为本”的发展取向,深入推进产业联动、城乡互动、创新驱动、开放促动、共享带动“五大强县行动”,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成渝城市群区域副中心城市。

  未来五年,大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60家;城市人口突破25万,城镇化率达到45%;2018年4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76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记者:围绕建设“两地一心”战略目标,大英具体有哪些工作举措?

  蒋喻新:当前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将发扬大英建县之时开拓进取、不甘人后、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勇士精神,以决战决胜的态度投身到这项伟大实践中去。

  我们将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整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更要高点起步”理念,着力构建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轮驱动、两翼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一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走“战略重组、行业整合、兼并重构”的发展道路,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盛马化工成功化解债务危机,中腾能源与剑南春集团通过供应链模式合作,已实现4套装置满负荷运转,年产值可达15亿元。南华纺织、科瑞特纺织等县内纺织企业实现行业整合,目前正在加快技改扩能和市场拓展。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能宝电源超级储能电池、蜀泰化工甲醇制氢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力争高新技术增加值年均增长10%。

  文化旅游是大英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品牌,已初步具备了同国内优秀旅游城市“掰手腕”的实力。未来五年,我们将放大优势,做强实力,着力推动中国死海、浪漫地中海、卓筒井大遗址博物馆“三箭齐发”,着力形成核心项目带动、三产联动的综合旅游业态,力争旅游业年收入在2020年突破100亿元。同时,依托旅游产业集聚的人气商气,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型、消费型服务业,确保全年完成社消零总额5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

  未来五年,大英将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强化产业互动,按照“产业+旅游+文化”联动思路,深度对接全市“农一环”规划建设,推进优势产业规模集约发展,着力打造油桃、柠檬、甜橙、粮油、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六个万亩特色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规模适度型、家庭经济型特色农业,不断拓宽助农增收渠道,力争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18元。

  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我们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是建好中心城市。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全域“多规融合”工作,实现全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改造提升老城区、完善建好新城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58平方公里。深度融入枢纽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大英至遂宁快捷通道、城市西环线建设,全力推进G350、S307、S209、S401大英段建设,协同推进三台—乐至高速、遂德高速、成南高速扩容和涪江复航工程建设。建成祥凤寨水库、县城第二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其次是建好美丽镇村。加快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重点扶持回马、隆盛、卓筒井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贸一体型、现代农业型、商贸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特色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成连接县城、辐射农村社区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行动、“七大重点工程”基础上,坚持走产业扶贫、造血扶贫路子,全面推行“1个村支部+10个致富带头人+N个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确保2018年底前,2431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在加快全面小康进程中,我们始终聚焦民计民生。全力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改造危旧房棚户区4600户、农村危房1500户;力争2017年底前完成146万平方米安置任务,全面解决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大力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新增就业3.3万人。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10大救助制度,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打造阳光高效社会救助体系。

  记者: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法治建设和改革创新,大英在今后五年中将从哪些方面抓好这三项工作?

  蒋喻新:我们积极践行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坚持按照“好干部”标准,紧扣事业发展需要选贤任能、排兵布阵。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为进一步做好依法治县工作,我们将通过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引导全民守法等举措,为全县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在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方面,我们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加大货币化安置力度,严格执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用活全省首批“园保贷”试点政策优势,切实为企业减负;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中腾能源、久大盐化、蜀泰化工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积极开展创业大英行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青年创业促进计划,鼓励优秀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围绕《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振奋精神,积极行动,为全市“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绿色经济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综述:五年亮点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前行。

  过去的五年是大英发展征程中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专注发展定力,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从容应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历经从严管党治党的淬炼、洪涝自然灾害的磨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洗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的拼搏告诉人们,大英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亿元,是2010年的1.78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7亿元,是2010年的2.7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是2010年的1.82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922元、11259元,是2010年的1.79倍和2.03倍。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逆势而上 新型工业破浪前行

  8月17日,在四川盛马化工厂区,总经理徐贺正忙着部署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全面复产做准备。“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背景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产工作一度陷入停顿。”徐贺表示,此次企业能够全面复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帮助。

  过去五年,作为居于成渝之间的重要单元,大英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大英工业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如何实现逆势而上,破浪前行?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大英的总体发展思路中寻找到。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在就大英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作重要讲话时曾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英要按照“产业为魂、文旅为媒、效益为重、民生为本”的总体思路,发挥优势、干出特色、走在前列,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发展总体思路中,大英将“产业为魂”放在了核心地位。

  把“产业为魂”放在经济建设发展总体思路的首位,是因为产业支撑了多年来大英的快速发展。在工业产业方面,大英着力把握好能源、盐卤、纺织三大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已经恢复50%的产能,预计今年9月全面恢复生产。”记者来到南华纺织生产车间,看到各类设施设备有序运转,工人忙碌地穿梭其间。当被问到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时,南华纺织董事长郑学亮信心十足地说:“今年我们已经接到了约5000万元的订单,随着今后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质量,企业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宏观经济下行、棉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南华纺织是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实现“触底反弹”的呢?郑学亮表示,南华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源自于优质合作伙伴为南华注入的新动力。“去年6月,南华与四川家大实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战略重组,为南华注入新的资金、技术、设备,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工业企业遭遇了各类发展难题,面对困难,大英积极应对,一企一策升级传统产业,支持和帮助盛马化工、中腾能源等传统工业企业,实现股权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转变、技改扩能的提升,铸牢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同时加大对接、创造机会,搭建好嫁接平台,支持和帮助纺织企业引进资金、技术、设备,通过重组等方式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

  传统产业为大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技术进步,借助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链条等基础,大英的新兴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去年6月,随着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大英成立,一家名为聚能科技的企业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位于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的聚能科技成立时间不长,却在新能源与新材料的研发、制造领域声名鹊起。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活性碳材料和超级电容电池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目前,公司已建成了超级电容器生产车间和启动型超级电容电池生产车间,车间总建设面积5000多平方米,生产设备共计50余台(套)。”聚能科技技术中心主任蒋虎南介绍道,他所述的超级电容电池车间,是企业投资15亿元建设的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开发建设项目的重要部分,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就业500人,预计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可达50亿元、4.5亿元。

  随着聚能科技和蜀泰化工等一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愈益成为大英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百花争艳 加速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中国死海核心区升级改造,浪漫地中海项目、卓筒井国家大遗址博物馆申报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从曾经中国死海的“一枝独秀”到如今浪漫地中海等旅游项目的“百花争艳”,近年来,按照“文旅为媒”的思路,大英加速打造产业集群,旅游在县内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近年来,大英将文旅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对旅游发展重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对市场前景不好的项目进行调整,对优势项目加大培育力度。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开业10余年,游客量不断攀升。“一开始,只有漂流体验,比较单一,通过不断开发新项目,建设黑泥馆、太阳宫大剧院,推出射箭场、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游乐项目越来越多,游客在景区有了更多的看点和耍法。”中国死海旅游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李浩说。

  与此同时,中国死海景区吸引来的成千上万游客,让更多投资者捕捉到了巨大的潜在商机。短短几年时间,浪漫地中海、东方生态园等投资过亿的旅游大项目纷纷落户大英,以中国死海景区为引擎,关联带动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为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

  与景区旅游热遥相呼应,大英乡村旅游同样备受游客“追捧”。“这里的花品种多,五颜六色,太漂亮了。”春夏时节,前往卓筒井镇赏桃花、到金元镇观花海、到蓬莱镇品荷香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大英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城乡统筹、以旅促农的原则,以蓬乐路、郪江沿岸及大英到遂宁快捷通道沿线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东方生态博览园、香薰花海、卓筒井桃源、万亩橙海、军辉农场、红湖青丘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点10余个。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大英实现旅游总收入57.75亿元,增长20.06%;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增长32%。

  “1+10+N” 齐心攻坚拔“穷根”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如何因地制宜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一直是大英决策们思考的重点。

  经过探索和实践,大英全面推行了“1个村支部+10个致富带头人+N个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发挥农村党支部作用,回引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工招工、技术传导、利益分配上优先向贫困户倾斜,以“传帮带”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要想脱贫致富,村党支部是关键。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支书。”作为帮扶能人,同时也是金元镇峦苍柏村村支部书记的陈俊彬认为,一个好的支部对一个村的发展和脱贫攻坚十分重要,村支部及其班子成员干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

  为了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实现全村共同富裕,2015年,峦苍柏村村支部在摸清掌握全村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召开组员大会商讨脱贫方案。在征求大家意见后,村里的扶贫规划出台。结合村民的实际,村里发展起了土鸡、山羊、莲藕产业。

  “1+10+N”的扶贫模式,让村上原本无技术能力、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燃起了致富的梦想。

  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大英着力回引有经验的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同时积极培养本地 “土专家”,以“传帮带”的方式,形成了对贫困户增收的良性带动。

  “做藤编是‘耍耍活’,把地里的庄稼忙完了,就来编一下。”对于斩龙垭村村民唐秀琼来说,是指尖上那翻飞的藤条,跳动着脱贫的希望。唐秀琼在家门口找到的这份“兼职”,得益于同村村民李银华的带动。去年,看好家乡便捷的交通和逐步改善的发展环境,李银华与丈夫在村支部的力邀下回到家乡办起了藤编作坊。目前,村里有20多人服务于李银华的藤编作坊,人均月收入可达到2000余元。

  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大英已回引有资金、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600余名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特色种养殖、小手工艺等产业,带动2800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就业。“1+10+N”的工作机制大大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资源,形成了能人创事业、带动贫困群众创家业的精准扶贫大格局。

  过去五年,大英全县上下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面向未来,肩负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大英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入推进产业联动、城乡互动、创新驱动、开放促动、共享带动“五大强县行动”,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成渝城市群区域副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采写 记者 李杰强 陈波)